今年是赵海仙逝世120周年。赵履鳌(1829-1904),字海仙,以字行。与阜宁余奉仙、淮安张子平并称为“晚清苏北三大名医”,人称“赵半仙”,有“江南叶天士,江北赵海仙”之谓。
一、临床大家
赵海仙垂髫时聪慧超常、敏悟过人,弱冠即名声大噪,终年舟车络绎、踵门求治者不绝。辨证判断如神,用药别出心裁。著有《寿石轩医案》《旌孝堂医案》(与其弟赵冠鳌合著,记载医案近二百,收入《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国医药物学》《赵氏秘药》以及未终篇的《续辨证录》和《阴阳五行论》。秦伯未编纂的《清代名医医案精华》收录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等20位名医医案2069则,其中赵海仙的医案有67则。
赵海仙是兴化清灵医派的标志性人物。赵海仙医案,行文简洁流畅,论病丝丝入扣。处方用药,配伍精妙,药引选用,匠心独运。赵海仙用经方,当机立断,得心应手。用时方,和缓平正,轻巧凝练。
国学大师李详评赵海仙:“先生于医,具清空灵敏绝世之识,善能融会贯通,不名一家,若寻其蛛丝马迹,未尝不一一尽函古人之意在内,其倾动一时以此。”兴化医派又称作清灵派,就是由此得来。李详这句名言,道出了兴化医派的学术精神:清灵的辨证思维——清空灵敏,清新灵动,无滞无碍,有胆有识,既敢重剂起沉疴,也能奇巧释顽疾,而不只是一味轻剂取巧、避重就轻、以不痛不痒之药治不死不活之疾;圆融的治病技术——师古不泥,会古通今,勤求博采,包容并蓄,而不拘泥于经方、时方之分别,也不局限于家传方、经验方之框架;卓越的临床疗效——开宗立派,领异标新,著书立说,引领医界,而不是囿于里下河一带或昭阳镇一隅,其影响不仅在当时,更具有永恒的意义。
二、药学成就
赵海仙所著《国医药物学》是重要的本草学著作,一名《本草精华》,由糜雪亭(署名“古润糜雪亭”)订正,萧熙、张达玉校,于1933年由上海校经山房书局印行。糜雪亭的序,时间清楚,“民国廿二年春二月下澣糜雪亭识于中国医学院”。分为花木、金石、身体、鸟兽4部,介绍中药381种。通常先引证本经原文和名医论述,再用四句诗歌简介其性味功效,“所以便读也”,正如“凡例”所言,“学此四句诗歌,而应该药之性味功效,知过半矣。每药后均列按语一段,所以补四句诗歌中所不足。”
糜雪亭在序中说:“医之为道,良相同功,而医学深邃,经义广博,药物之繁杂,症象之变幻,在在足以使人畏难而不前,致令一般识浅者,诬国医玄奥而难知,殊不知国医学虽博大精深,扩而充之,纷纭散漫,约而言之,不过‘辨症用药’四字而已……古人以‘辨症精确用药洽宜’八字,谓为医家毕生之能事,良有以也。但国医书籍浩如烟海,属于辨症者居多,对于药物一门,颇少简明适用,易于记诵之书,药性赋既略而不详,本草经又繁而不简,以致近代医家,恒用轻浅之方药,敷衍塞责,良以药性不深谙,畏首畏尾,顾虑滋多,不如若是之为愈也,噫,药石之不灵验,由于施用之不适当,药性之不深谙,实由于无良好之药物善本,有以致之也。”针砭时弊,指出“近代医家,恒用轻浅之方药,敷衍塞责”,不懂得药性,没有得到一本实用的药物书籍,是其原因之一。
糜雪亭指出:对临床医生来说,《国医药物学》是“兴化赵海仙先生毕生之结晶,采选恒用之药物四百余种……医家苟熟读此书,自能因药而知症,按症而施药,与临诊时方剂之加减,药物之取舍,头头是道,迎刃而解矣,又何有沉疴之不起、痼疾之不廖哉。”诚为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三、救治霍乱
自明清至民国,兴化一直是里下河地区水患最为严重的州县之一。兴化河汊纵横交织,湖荡星罗棋布,同时为疫病传播提供了便捷,特别是霍乱的流行。清光绪十四年(1888)夏,兴化大旱后霍乱大流行,史称“戊子大疫”。赵海仙等奋不顾身,一心赴救,于四圣观内设“兴化实济局”普施药饵,所谓“实济”,意为“实心实事不务虚名,只求有济”,“黎明赴局,分班轮诊,日昃不遑,就诊者户限几穿”,苦心竭虑,独辟蹊径,使众多患者应手而愈(见光绪十四年戊子兴化四圣观刻本《霍乱辨证》)。
光绪二十八年(1902),兴化境内又流行“瘪螺痧”,赵海仙认定是霍乱的一种,用鸡屎白散加热附片治之,每能力挽狂澜,绝处逢生(见《霍乱辨证》中的“壬寅仲夏赵履鳌再跋”)。
“霍乱”本为中医之病名,霍为挥霍,是时间概念,乱为撩乱,是病变特点,挥霍之间便致撩乱,是指发病急而病变剧、暴发吐泻的急性胃肠病。霍乱之名始见于《内经》。《伤寒论》霍乱病篇论述了霍乱病的脉证特点、预后转归、与伤寒的鉴别、霍乱病及其并发证的辨证论治、及霍乱初愈的慎养之法,在《内经》的基础上又有了发展。但中医所谓“霍乱”与现代医学所指的“霍乱”还是有不同的。一般认为,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霍乱(cholera)约在1817-1820年间传入中国;此前中医古籍中所说的霍乱,并不是“有燎原滔天之势,有灭村屠城之惨”的流行性烈性霍乱。
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兴化四圣观刻本《霍乱辨证》(江泽之《霍乱论》和赵海仙《霍乱麻痧辨证》等关于霍乱辨治的论辨文章各一则的合刊)在中医史上第一次将“霍乱”与烈性霍乱(cholera)划上了等号。学者指出:“基本可以断定江氏所称的霍乱就是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霍乱。因此,也可以说,《兴化实济局霍乱论》是较早的直接以霍乱命名烈性霍乱(cholera)的专著。”
赵海仙论辨侧重从八纲入手,强调霍乱的表里寒热虚实辨。为抗击疫情,赵海仙倾囊相授,为本地及其他地区的患者提供效验方药,毫无保留地分享了克敌制胜的法宝。赵海仙的《霍乱麻痧辨证》,是为了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而奋笔疾书的急就章。这不仅是一篇医学论文,也是一篇写于兴化实济局战地现场的檄文,满腔热血,铁骨铮铮;更是一篇哀生民之多艰、伤横夭之莫救的祭文,深心凄怆,痌瘝在抱;还是一篇折射出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的美文,直抒胸臆,真情流露。在中国疫病学术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笔。
四、流风遗韵
赵海仙多才多艺,工绘事,常在诊暇挥毫泼墨,尤爱写菊。赵海仙处方多有完整脉案,文字精当翔实,脉证理法俱备,要领预后明晰,方药剂量详尽,且书法典雅,灵动潇洒,翩若惊鸿,矫若游龙,有“仙气”弥漫之感。赵海仙善于画菊,他的书法用笔也给人以菊之花瓣盘曲翻卷的意象。
兴化市博物馆藏有一尊“赵海仙泥塑座像”,是袁润之所作。座像高27厘米,放置在一个长39.5厘米、宽27.5厘米的楠木匣里,赵海仙身着黑色马褂长袍,端坐于藤椅上,头微微左倾,右手悬空,左手支膝,似在沉思,又似在诊脉。藤椅左右两侧各放有太师椅一把,面前是一条案,上有白瓷盖碗一只,盖碗口径2.6厘米,底径1厘米,高2.2厘米,盖碗放置在一个看似锡制的托盘上。人物形象生动,色彩鲜艳。民国32年(1943)《续修兴化县志》载:“袁润之,小海世家子,性兀傲,生口缺,人呼为‘缺之’。阔、缺音近,袁乃易‘阔之’为‘润之’,以字行。初学画,喜传真,与王维翰友,自以为不及乃创捏像。时广东盛行此技,而袁无师承。有叩之者曰‘嵇康是吾业之祖’。乃用团沙捏嵇康睡像。技既成,名噪江淮间,名宦、巨商争购之。”袁润之本是清末民初兴化画家王维翰的学生。王维翰字墨林,家住北城外,宅近“北普济堂”,同治十三年(1874)甲戌科第三甲第189名进士,工山水、花鸟、人物,光绪四年(1878)作《一路荣华图》,收录《中国美术家大辞典》(第122页)。《续修兴化县志》记载:“王维翰,字墨林。工画法,人物、山水、花鸟各极其妙,初宗十三峰草堂。”“值粤乱四方书画知名士避居邑中,维翰相与研究,技益进,尤擅长大幅,一枝一叶具有海阔天空之势,为邑中李鱓后一人。”袁润之慕名拜师,学画未成,转攻捏像艺术,成为扬州文人面塑的开山祖师。“赵海仙泥塑座像”是袁润之的得意之作。
对赵海仙医案,后世医家推崇备至。著名中医学家孟澍江(1921-2004)教授认为,赵海仙临床有两大特色,一是治病求本,二是重视非药物治疗,包括食疗、心理治疗。1965年2月,江苏人民出版社辑成《寿石轩医案》,版权页“内容介绍”说:“赵海仙先生是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名医,是苏北地区医学流派的一个著名代表人物。这个流派以调治内妇科慢性杂病见长,处方用药,别具一格。”妇科名家、国医大师许润三即师从赵海仙的入室弟子崔省三。与兴化医派深有渊源的国医大师王琦(曾师从江德之之子江韵樵。赵海仙的大师兄为江泽之)指出:“赵氏治学谨严,学有根柢,辨证精确,不愧是一位造诣很深的医家,其医疗学术经验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研究。”
赵海仙故居中设有兴化中医博物馆,作为唯一的县市级单位,与金陵肛肠陈列馆、苏州中医科普教育馆、淮安吴鞠通中医馆一起,被江苏省中医药局确定为省首批四家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单位之一。现已成为江苏中医地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