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春季传染病

发布时间:2024-06-15 11:46:19 本文来源:

       识别春季传染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所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它与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通过蚊子传播、俗称“大脑炎”的流行性乙型脑炎不同。流脑在临床上具有发病急、变化多、进展快、危害大的特点,突然高烧、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是流脑的三大症状和警号,同时皮肤和口腔可有出血点或瘀斑,严重者会出现嗜睡、昏迷、谵语或烦躁不安、颈项强直,甚至发生休克而危及生命。流脑多发于15岁以下儿童,但这并

不意味它就是少年儿童的“专利”,老年人也可罹患,不可大意。

  流行性腮腺炎  俗称“痄腮”,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特征为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及疼痛,并有延及各种腺组织或累及各种脏器的倾向。起病时可有发热、头痛、疲乏、食欲不 振等表现,随后以耳垂为中心出现腮腺部位的肿大和疼痛,肿胀的表皮不红,边缘不清,有弹性感,张口咀嚼及吃酸性食物时胀痛加重。单纯的流行性腮腺炎一般10天左右可愈,但其出现的生殖器并发症需要引起重视。由于腮腺炎病毒最易侵犯有活性的腺体,所以对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少男少女的睾丸和卵巢具有较强“亲和力”,以致30%以上的男性  患者发生睾丸炎,7%的女性患者并发卵巢炎。男性常表现为一侧或双侧睾丸肿胀、压痛, 严重者可致睾丸萎缩,甚至影响今后生育能力,女性的卵巢炎症状轻微,易被忽略,要仔  细辨别。

  百日咳  初起表现为轻微的咳嗽、低热、流涕、打喷嚏,继而咳嗽加重,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剧咳,咳声短促,接连不断,咳后吸气时发出特殊的“鸡鸣”样吼声,咳嗽时弯腰捧腹,涕泪交流,面容憋红或青紫,最后以吐出大量痰液或胃内容物而暂告停止。如未及时治疗,病程可迁延2~3月之久,故有百日咳之称,严重者可并发肺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脱肛等,甚至因脑病死亡。

  白喉  民间称“缠喉风”,由白喉杆菌引起,白喉杆菌产生的外毒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发病时感觉咽痛,或扁桃体红肿,伴发热、乏力、食欲减退、全身不适,随之在咽、喉、鼻等部黏膜因组织坏死形成不易剥脱的白色片状假膜,有的出现犬吠样咳嗽,即呈“空空”声的干咳,呼气时有蝉鸣音。白喉杆菌外毒素还可引起中毒性休克、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肾病和神经麻痹等并发症。



春季养生五注意

在经历了冬季饮食的超量,生活起居的劳顿与不规律之后,春天来到时要赶紧行动起来,调整身心,为新的一年储备能量,应付挑战。

  起居规律 

  在春天到来之时,皮肤舒展,末梢血液供应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身体各器官负荷加大,而中枢神经系统却发生一种镇静、催眠作用,肢体感觉困倦。这时千万不可贪图睡懒觉,因为这不利于阳气升发。为了适应这种气候转变,在起居上应早睡早起,经常到室外、林荫小道、树林中去散步,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饮食调养 

  春季人体新陈代谢开始旺盛,饮食宜选用辛、甘、微温之品。 

  春季饮食应避免吃油腻生冷之物,多吃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和新鲜蔬菜。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饮食过量、缺少维生素B是引起春天发困的原因之一。 

  春天是肝旺之时,多食酸性食物会使肝火更旺,损伤脾胃。应多吃一些味甘性平,且富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禽蛋、牛奶、蜂蜜、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等。 

      养足精神 

    人的精神活动必须顺应气候的变化。人体受季节影响最大的时候是季节更替期间,尤其是冬春之交。有些人对春天气候的变化无法适应,易引发精神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不良的情绪易导致肝气郁滞不畅,使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引发精神病、肝病、心脑血管病、感染性疾病。因此,春天应注意情志养生,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以使肝气顺达,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阳春三月是万物始生的季节,此时要力戒动怒,更不要心情抑郁,要做到心胸宽阔,豁达乐观;身体要放松,要舒坦自然,充满生机。 

  运动养护

  入春以后要适应阳气升发的特点,加强运动锻炼,可以到空气清新的大自然中去跑步、打拳、做操、散步、打球、放风筝,让机体吐故纳新,使筋骨得到舒展,为一年的工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实践证明,春季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抗病能力强、思维敏捷、不易疲劳、办事效率高。 

  保暖防病

  春天到来,天气转暖,致病的细菌、病毒等也繁殖迅速,因而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行性脑膜炎、猩红热、肺炎等传染病最容易发生。“春捂秋冻”就是顺应气候的养生保健经验。因为春季气候变化无常,忽冷忽热,加上人们用棉衣“捂”了一冬,代谢功能较弱,不能迅速调节体温。如果衣着单薄,稍有疏忽就易感染疾病,危及健康。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中老年人,更应注意防寒保暖,以预防中风、心肌梗塞等疾病的发生。

  此外,春天百花争艳,花粉随风飞扬,过敏性哮喘患者最容易发病。其预防方法首先是坚持身体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其次要讲究卫生,消除病虫害以杜绝病源,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多开窗户。



老人春季养生6要点

     春回大地,气温回升,此时各种病毒、细菌生长繁殖活跃,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常会下降,可以说春季是许多疾病发生的温床。特别是流感、上呼吸道感染,并发病毒性心肌炎及其他疾病(冠心病、肺心病等)的重要因素。

       春季大多数地区的大气压、风速、温差均处于极不稳定状态,变化多端的气候常会导致情绪上的波动。因为气候与人的健康关系密切,只有顺应四季阴阳变化,做好保健养生,才能促进身体健康,所以春季保健应遵循以下原则。

       防风保暖  冬末春初气温依然偏低,风为当令主气,风邪外袭多自皮毛肌腠而入。老年人宜穿戴轻松、柔软、保暖的衣帽鞋袜,保持身体暖和,不受风邪侵袭,以达到预防保健之目的。

       讲究饮食  春季是寒温交替的季节,切忌大寒大热之食。“高年之人,其气耗竭,五脏衰弱,全仰饮食之资气血。若生冷无节,饮食失宜,调停无度,会成疾患。”故应注意养生保健,切不可暴饮暴食,生冷无节,饮酒无度,不辨食性,自损健康。

       适当运动  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人们宜到户外活动。因为适量运动不但能调整大脑皮层的活动状态,提高个体免疫与抗病能力,还可改善心肌的供氧状况,预防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并减少心脏病的发生。

       心理调适  老年人肝血渐衰,肝气失调,会出现胸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肝气郁滞及肝阳上亢等症状。因此,要特别注意调适心理,稳定情绪免受刺激,积极寻求闲情逸致,以调养肝气。

       注意休息  尤其是中老年人,若患流感等上呼吸道疾病,除药物治疗外,还要特别重视休息和多饮水,这对减少心绞痛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及时就医  当老年人有上呼吸道感染等病症后,若出现胸闷、心悸、气短、气喘、心律不齐等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切勿拖延或胡乱吃药,以免延误病情,造成严重后果。


春季养生首重精神调养

      过了立春及雨水,时序已进入春天,春天是万物生长发育季节,通过精神、起居、饮食、运动及防病保健等调养,以收升发舒畅的春阳之气,为整年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就中医观点而言,春季养生有五招,首先是精神调养,其重点是“少生气、多微笑”,只要无忧无虑地抱着愉快心情去拜访春天,就可增加肝血流量,活化肝细胞,为健康加分。

  第二招是起居调养,也就是随时留意日常生活细节,比如出门时应多加件衣服,以免在乍暖还寒的初春时节伤风感冒。中医典籍《寿亲养老新书》有“春季天气渐暖,衣服宜渐减,不可顿减,使人受寒”的说法,就是这个意思。药王孙思邈也说过:“春天不可薄衣,令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这说明注重衣物加减的重要性。

  第三招是饮食调养。应多吃绿色蔬菜已应初春阳气,进而达到调养体质的目的。辛甘的蔬菜有助于春阳及护阳,这些蔬菜有葱、芫荽、红枣及花生等,至于胡萝卜、花菜、白菜及青椒等新鲜蔬菜,也有提升阳气之效,不妨适时补充一下。

  第四招的运动调养则在于启动身体引擎,活络筋骨。春季是进行运动养生的最佳时机,太极拳、体操、慢跑、散步、郊游、登山及骑脚踏车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临床观察不难发现,春季从事运动调养的人,抵抗力强,全年很少罹患呼吸系统疾病及传染病。一天之中,清晨又是阳气始生之时,最适合运动。

  至于第五招的防病保健,着重于通过自我按摩来预防疾病。常见的按摩穴位是百会、大椎、命门、肾俞、合谷及足三里等,可加强身体的自我防卫能力。

  尽管春天是四时之首,但初春时节气候偶有反常,提醒一些年老体弱或慢性病患者,应随时留意身体变化,一有不适情形,就应立即就医,及早控制病情。


春季尤应注意肝和肺的保养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春季养生,尤须注意肝和肺的保养。中医认为,肝是刚脏,易于横逆侵犯他脏;肺是娇脏,易受他脏侵犯。按照五行学说,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依次相生,相隔相克,保持着动态平衡的生理机制。如果由于气候、情志、饮食等因素,造成某脏生理机能的太过或不及,就会破坏这种动态平衡,出现疾病。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每至春分时节,屡发咳嗽、痰血之疾,就是由于黛玉多愁善感,自幼犯有肺痨宿疾之故。时值春升之际,再加上情怀郁结,易造成肝气郁结,横逆犯肺,引起痰血,治用疏肝清肺方药才能奏效。

       门诊中时常遇到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每到春季,多有复发,成为活动性的迁延性、慢性肝炎;有支气管扩张的宿疾,也多由于冷暖无常,引起复发咯血。还有哮喘病,人们往往只注意秋冬季节易于发病,而忽视了春季也是好发的季节。一方面,由于乍暖犹寒的气候,易于受凉;另一方面,在这春暖花开季节,各种花粉也易于引起过敏而诱发。春季保养肝肺,重在肝的条达,肺的清肃。就是要减少或避免使肝木偏亢、肺金受灼的因素。除了防寒保暖外,还要留意饮食宜忌,劳逸的结合,情志的安定等。

       在饮食上,不宜食用“发”的食品,如笋、鸡等。春季正是冬笋、春笋相继上市的时节,笋味鲜美,人多喜食。但它性寒,滑利耗气。《本草从新》说:“虚人食笋,多致疾也。”人有痼疾,其气多虚。食笋更耗其气,因虚而益虚,易于发病。每见食笋引起咳嗽,导致咯血、哮喘的复发。鸡能动风助肝火。春季正值肝阳上升时节,食鸡就易动风助肝火,引起肝木偏亢,每多导致迁延性、慢性肝炎及高血压等病的复发。可多食些柔肝养肺的食品,如荠菜,益肝和中;菠菜,利五脏,通血脉;山药,健脾补肺;淡菜,益阴,可以滋水涵木。

       立春之后可以服一些适时的滋补品,如银耳,甘平,无毒,能润肺生津,益阴柔肝。春升之际,常服银耳,可以收到柔肝养肺的效果。据现代科学研究,银耳多糖具有治癌防癌的功效,能促进肝脏蛋白质的合成。还有人们熟悉的菊花茶,菊花能疏风清热,有平肝、预防感冒、降低血压等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它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变心肌缺血的功用。但是,久服菊花,疏泄太过,又会使肝木失于滋养。菊花可与桑椹同泡茶喝,桑椹有养血柔肝,益肾润肺的作用,可以收到肝肺同养的效果。


清明保健五注意

    “清明”是春季里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气,这不仅与扫墓习俗有关,还与宜人的气候、桃红柳绿的景致给人们带来的清新明朗的感觉有关。此时,人们更应注意做好养生保健工作。

       换衣不宜过早  俗话说“二月乱穿衣”,说的是清明节前后,因为气候变化多端,早晚温差大,应该准备一件可以随便穿脱的外套。早上出门上班时穿一件风衣,注意保暖,中午感到热时,可脱掉,晚上下班回家再穿上,这样就会有效预防感冒。所谓“春捂”也是这个意思,直到清明过后,四月中旬才可换春装。当然,“春捂”的过程也应因人而异,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决定衣服增减。一般来讲,应根据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防寒保暖,以助人体生发,抵御外邪侵袭,才有助于身体健康。

       悲伤莫要过度  清明节是重要的祭祀节日,通过祭祖和扫墓活动来缅怀先人,寄托哀思。当看到亲人的墓碑,许多人难免睹物思人,悲痛万分。此时此景,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不过,悲伤过度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是很严重的,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人更应控制情绪,以防旧病复发。另外,春季又是多种精神疾病的高发期,再加上清明扫墓容易使人情绪低落、抑郁,诱发精神疾病。因此,清明前后人们不要过于悲伤,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舒畅的心情。

       防高血压复发  清明节前后,人们的情绪波动较大,特别是患有高血压病的中老年人,由于过于怀念亲人,寝食不安,极易造成血压升高。因此,高血压患者应当尽快减轻和消除异常情绪反应,保持情绪稳定。可选择动作柔和、动中有静的太极拳运动,转移思维。还应避免负重活动,以免引起屏气而致血压升高等。

       养生重在养肝  传统的养生理论认为“春与肝相应”,意思是说春季的气候特点与人体肝脏有密切关系。所以,春季的养生保健方法应以养肝为主。如果肝功能正常,人的气机就会通畅,气血就会和谐,各个脏腑的功能也能维持正常。因此,清明养生重在养肝。调养肝脏有“养肝”和“清肝”之分。具体方法有多种,如以肝养肝、以味养肝、以血养肝和以菜养肝等。

       饮食清补为主  清明,正是冷空气与暖空气交替之际,亦日渐趋暖,所以天气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阴雨绵绵,人体常会出现四肢麻痹,在汤品调理中,除了要利水渗湿外,还要适当补益,因而养血舒筋最为重要,特推荐桑葚薏米炖白鸽(桑葚20克,薏米30克,白鸽1只,姜、盐、香油少许,文火炖2小时)作为食补佳品。饮食要清淡,应定时定量,限盐,补钾,以清补为主,多吃蔬菜、水果,以防上火。可多吃些柔肝养肺的食品,如荠菜益肝和中;菠菜利五脏、通血脉;山药健脾益肺。


春季养生五要


      春季宜养肝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为四时之首,也是保健养生重要的起点。《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按照祖国传统医学“天人相应”的理论,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与人体变化是相应的。春季为人体五脏之一的肝脏当令之时,春季养生应以养肝为主,以适当的中医养生方法养肝保肝,维护和加强机体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 

  宜“调神” 

  根据中医五行学说,肝属木,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应春阳升发之令,喜条达疏泄而恶抑郁。春季养肝,关键是调摄情志,驾驭和调控好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如果思虑过度,忧愁不解,就会影响肝气的疏泄条达,使体内的气机升降运行失调,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紊乱而导致疾病丛生。特别是素有精神疾病、肝病、高血压等病患者,若不注意情志养生,极易引起旧病复发或加重。所以,春季务必保持精神愉悦、情绪乐观,以使肝气顺达、气血调畅,起到祛病强身的作用。 

  宜“发陈” 

  唐朝王冰云:“春阳上升,气潜发散,生育庶物,陈其姿态,故曰发陈也。”就是说,春天万物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布陈于大自然之中。相应于人体,则肝阳生发,气血流通。此时顺应春气,人必须宽身,适当运动,这样形体得以舒缓,气血不致遏郁,内部脏器各种机能才能运转正常,正如《内经》所说“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但切忌运动过量,以免汗出太多,伤及人身阳气,有悖于“春夏养阳”之旨。 

  宜“辛甘” 

  春季阳气初生,不宜食酸。因为酸味入肝,且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故元朝丘处机所著《摄生消息论》中说:“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增甘。”春季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以适应春季肝阳生发的特点。在饮食方面,应食用葱、生姜、韭菜、蒜苗等,这些辛味之品都是养春气的食物。如唐朝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倡的“二三月宜食韭”,是很有道理的。此外,还应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如塔菜(乌塌菜)、芥蓝(甘蓝菜)、西蓝花等十字花科新鲜蔬菜,不仅富含维生素C,还具有抗癌、抗病毒作用;胡萝卜、菠菜等黄绿色蔬菜富含维生素A,具有保护和增强上呼吸道黏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细胞的功能,从而可抵抗各种致病因素侵袭。 

  宜“春捂” 

  民间有“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的谚语,道出了早春气候乍暖还寒,说变就变,常有寒潮侵袭的特点。元朝邹铉所撰《寿亲养老新书》中说:“春季天气渐暖,衣服宜渐减,不可顿减,使人受寒。”所以要顺应气候变化来防寒保暖,不使阳气受遏。《摄生消息论》也说:“春季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理,时备薄衣,温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暴去。”这种科学的防寒保暖方法,有利于维护人体阳气,能有效地抵御寒邪的侵袭,预防春季呼吸道传染病,以及防范中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调整生活 驱走“春困”


       怎样才能驱走“春困”呢?实践证明,对冬日里养成的生活习惯作适当调整,使机体逐渐适应春季气温上升的气候,是解除春因的关键一环。例如,冬日里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大多关门闭户,春天到了就要经常开门,使室内空气流畅;冬日里活动少,室内时间多,春天到了就要增加户外活动,休闲时多去市郊踏青,适当增加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项目,适当加大运动量;冬日里交际少,春天到了就应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来往,与朋友一起说说笑话,谈谈趣闻,会有很好的解困效果。

       另外,春茶味正香,多喝些清淡的香茶也能醒脑助神,减轻春困。

       冬天里少用的风油精、清凉油、香水、花露水等,都是良好的解困佳品。有条件者可种养些有芳香味又可提神的时令花草,同时增加点劳作解除春困倦意。在室内使用负离子发生器,也有助于调节情绪、焕发精神。


春季养生重养阳防中风

      春天是多风季节,也是中风的多发时节,中医专家提醒人们:春季防止中风要注重养阳。 

       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朱建贵解释。这是因为春天气候转暖,自然界的阳气开始升发,此时平素阴虚阳亢的中老年人就容易发生中风,即现代医学说的脑血管意外。中风是一种危急重症,轻则半身不遂、麻木、口眼歪斜,重则语言不清、昏迷,甚至死亡。后遗症多为半身不遂或语言不清。中风日久可并发血管性痴呆、骨质疏松症等病。

       怎样预防中风呢?根 据《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防止中风的关键是保养阳气。《素问生气通天论》日: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他认为,春季养阳,要注意饮食起居、情绪变化等方面。早睡早起。注意防寒保暖,以适应早春气候变化,保养阳气,增强机体抵抗力;平时不要暴饮暴食、酗酒,应食用一些清热的食物:劳动、锻炼不可用力过快过猛,应量力而行,适可而止;不要暴怒和过度兴奋,保持情绪稳定,以减少血压升高引起脑出血;发现肢体麻木、头晕头痛、吐字不清或意识丧失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平素有颜面潮红、五心烦热等阴虚阳亢、阴阳平衡失调者,应及早就医,以防止中风。


立春后养生注意四不 

中医认为,立春后人体内阳气开始升发,如能利用春季阳气上升、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采用科学的养生方法,对全年的健身防病都十分有利。专家由此总结出中老年人春季养生四“不”原则。 

  一不“酸” 

  春天饮食应“省酸增甘”,因春天本来肝阳上亢,若再吃酸性食物,易导致肝气过于旺盛,而肝旺容易损伤脾胃。所以,春季饮食忌酸。 

  不宜食用羊肉、狗肉、鹌鹑、海鱼、虾、螃蟹等酸性食物。宜食用甘温补脾之品,可多吃山药、春笋、菠菜、大枣、韭菜等。也可用山药和薏米各30克、小米75克、莲子25克、大枣10枚共煮成粥,加少许白糖当主食长期食用。 

  二不“静” 

  春天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人体应该借助这一自然特点,重点养阳,养阳的关键在于“动”,切忌“静”。 

  老年人应该积极到室外锻炼,春季空气中负氧离子较多,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工作效率和心肺功能,防止动脉硬化。但是老人春练不要太早,防止因早晨气温低、雾气重而患伤风感冒或哮喘病、慢性支气管炎,应在太阳升起后外出锻炼。另外,春练不能空腹,老年人早晨血流相对缓慢,体温偏低,在锻炼前应喝些热汤饮。同时运动要舒缓,老年人晨起后肌肉松弛,关节韧带僵硬,锻炼前应先轻柔地活动躯体关节,防止因骤然锻炼而诱发意外。 

  三不“怒” 

  春季是肝阳亢盛之时,情绪易急躁,要做到心胸开阔,身心和谐。 

  心情舒畅有助于养肝,因为心情抑郁会导致肝气郁滞,影响肝的疏泄功能,也使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容易引发精神病、肝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四不“妄” 

  老人本来阳气相对不足,而春天是养阳的大好时机,如情欲妄动而房事较频,会耗气伤精,进一步损伤阳气,因此老年人在春天应适当节欲。